全国普法万里行推进委员会法治文化教育中心主办
主页 > 普法动态 > 地方

祈福书法:凝练祝福的水墨精神 ——访祈福书法创建人、祈福书法理论创立者、自由书法人 刘连柱

2024年04月02日 19:19:18 作者: 石兴春 来源: 本网原创
字体:

不论你是否注意,生活中,无论是人们生日、喜事、纪念日、节日,或者出门远行、外出办事、生病总会希望收到亲朋好友默默为你送上的一个祝福。

美好的祝愿、愿望伴随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而将这种愿望以一种形式固定下来让他时刻陪伴我们、提示我们,也成为一种幸福美好的寄托。

当我们走进某个家庭,一进厅堂,倘若有一幅含有吉祥祝福内容的别致书法真迹映入眼帘,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给人以有文化品位和内涵的感觉,同时你也会感到精神的愉悦和温暖。

就是带着这种理念记者走进了中国祈福书法创建人、祈福书法理论创立者、自由书法人刘连柱先生的书法世界。

 

phpEBFD.tmp


“福”字引发的儿时书法印象

还是很小的时候,刘先生就被父母送到了老家河北遵化东新庄的一个小山村生活。

那个时候小山村虽然同全国一样贫穷落后,但却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韵风貌,青砖青瓦的古朴民居,深刻石上、墙壁的如橼大字,学养深厚长辈老人,给刘先生清苦的童年生活带来无限乐趣,留下了深刻记忆。

山村有个古老的风俗,每逢重要节日都要举办个仪式,祈福风调雨水、邻里平安。

举办仪式前,既要准备好祭品、又要由书法好的人写好联语,挂幡等物。

每当这时,刘先生最爱凑热闹的就是看人家写大字。

而这时,写字的伯伯总爱开玩笑地说:“东北孩儿想学字啊,看墙去,回来教你”。

看墙就是把墙上的刻的大字,看明白。

由于年龄小,也不懂看什么怎么看。就是觉得有意思,于是人家写完字,就偷偷地把墨汁和毛笔偷来,去刻着大字的墙上,看字画样。

那认真的样子,引来一位老伯伯笑声,老伯伯蹲在他面前:“孩子画啥呢?”“画字”他怯生生的回答。

“孩子这个字念‘福’,是‘祝福、幸福、有福气’的意思,这是书法,是写完了刻在石墙上的”,老伯伯指着墙上其中的一个字,面带微笑地解释。

话虽然他似懂非懂,但“福——书法”这句话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也成为他一生中第一个认识的字。他决心一定写好这个“福”字。

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回到家里,他问奶奶,什么是“福”?

奶奶犹豫了半天说,有爸妈爱的孩子就是“福”。

听到这里,他的眼泪顿时止不住地往下流。

不知怎的,爸妈这个词在他心中是那么的陌生,他也不知爸妈是个什么。

可是一个“福”字却深深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他不止一次在内心问自己我的“福”在哪里?可谁又知道他的“福”在哪里呢?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

山村在一座旧庙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小学,供村里的孩子学文化。

刘先生有幸成为了第一批进入新学校上学的孩子(相当于如今幼儿园大班)。

上学头一天,奶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父亲上学时曾是村子里写字最好的,当时家里很穷,为了让父亲写好字好好学习,奶奶就用一斗玉米换了一支好钢笔给父亲。

那时一斗玉米相当于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口粮啊。

可是好景不长,小学没毕业,因家里穷父亲就辍学远走他乡讨生活去了。

故事很平淡,因为他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概念。

但写好字学好习的信念成为奶奶激励他认真写字的动力。

上学了,老师教过的字只要写得好,奶奶就会摊一次“咯吱盒”(河北一种绿豆小吃)给他吃,而由此“好好写字,写好福”也成了他努力的方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了什么是书法,也多少明白了“福”的意思。

此时,他已被奶奶送回到了出生地长春。

从不记事到懂事,长时的离别,加之父母的精神打压,恶语斥责,那个家对于刘先生已非常的陌生,他也没有感受到“福”的温暖。

由于这种陌生感使他形成一种莫名的内心孤独。

在孤独和无助面前,一个人静静地躲在某个角落看书、写字成了他唯一的爱好。

没有毛笔,就自制。看到有人家杀猪就把褪下来的猪毛经过挑选用细绳捆上,然后蘸上浆糊塞进竹管里晾干,一支毛笔就成了。

没有字帖,就把课本字想象成大字,没有墨汁,水代替;没有纸,水泥台、平地都是他练字的纸。

没有人教,自己随心所欲,愿意咋写就咋写。虽然自制的毛笔并不算好使,但写字毕竟成了他上学之外一种别人难以体会的乐趣,一种别人不能感受的“福”。

在兴趣中寻找“福”

“福”是什么?

上学了,他还是不知道,也无任何体会。

所以,他要自己琢磨,自己探索。

计划经济时期,书店里不但书籍不丰富,可用于学习书法的碑帖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干脆买不到。

一次,他到同学家写作业,发现一本已经破旧的1963年上海出版的《大楷习字帖》,就央求同学借他看一看。

拿到字帖,回家他就用白纸附在上面勾出了大字轮廓,复制了一本“新字帖”。靠着这本自制的“新字帖”,开始了书法的临帖之路。

没有宣纸,他练字的纸都是用从学校和废品收购站要来的废报纸。

练字在家是没有地方的,他全家六口人吃住都拥挤在一个12平方米的平房内。所以,只有学校房后的一处旧水泥台成为他每天休息和放学后的练字好去处。被雨水浇满了的破油桶是洗笔池。

破油桶靠着房墙和一半断墙,背后形成了一个空三角空间,每天练完字就把一大塑料桶墨汁和笔、废报纸藏在油桶后面。

为了省墨他把墨汁兑上了很多水,只要能看出痕迹就可以,不但是节省了墨汁还使得写过字的废报纸还能重复利用。

没有老师指导,那本自制的字帖,成为他的书法样本。照样画样,一个字不像就不停地临写,直到临像。

下雨就把台子盖上一块破塑料布,躲到房檐下避雨,雨停揭开破塑料布接着练,四个春夏秋四个暑假,小学的时光就这样伴随着他和他的书法愉快地度过来了,他觉得,这其中快乐可能就是他的“福”吧。

1978年东北老百姓的日子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书店的书却多了起来。而他需要的字帖也有了几种,虽然一本字帖只有几角钱,但还是买不起,为了买下字帖,刚刚上了初中的他偷偷地攒起了零花钱,一年下来,终于买下了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两本字帖。

那个年代,除了学习,学其他课外东西在父母那里是被绝对“禁止”的,加之他本身就“不受欢迎”。

为了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他就把买来的字帖放到了同学家里,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再拿出来。

学中偷闲,自悟自练。虽不得法,但随着上学知识的丰富,总算使他对书法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

从盲目的“照葫芦画瓢”,到点画、用笔力度、提按使转,到古代书法故事多少有了些了解。

对于书法他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他更想从深层次,来了解它的内涵。于是,到了高中,他开始把心思全部转移的丰富知识上,他每天都偷偷地用省下的午餐钱攒起来,当够买一本书的时候,就到书店买一本小说或散文之类的书籍来看,两年时间他整整积攒了一大木箱字书。

书籍,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奠定了他以后从文的人生。

1983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中,毅然报名参了军。

军旅生涯,使他对书法认识有了飞跃。

军旅生活使他经受人生历练的同时,也有了集中精力学书法的经历。在部队,他担任文书工作,有大量时间用于临帖。

这期间,他搜集了钟繇、王羲之、苏轼、米芾、赵孟頫、张迁碑、衡方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大量碑帖,如饥似渴,边读边临帖。

从不同个性碑帖中汲取书法营养,锻炼自己的楷书、隶书、行书、篆书风格,终于小有收获。也使他的书法逐步走上正路。

1988年他退伍,来到一家大型万人国企工作,由于其书法和文章出色,在生产车间备受瞩目,不久就受到集团高层关注,并把他从生产一线调到企业党委宣传部。

机关工作有了相对比较充裕的时间,工作之余他开始如饥似渴继续临帖。书法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此时,探索祈福根源的种子在心中萌发。他决定遍访名胜古迹,探寻民俗祈福。

 

php9F7E.tmp


探索“祈福”,凝练水墨精神

1995年夏天,他通过考试当上了一家省报的记者。自由的记者生涯使他有机会走南闯北。

为了寻找祈福文化的依据,他利用全国各地外出开会、出差、书法笔会的机会,拜访专家名人,或进行文献检索、新闻资料搜集,历时十余年。

在走访、考证、检索中,他发现,虽然“祈福”二字和“福”字以书法形式的表现,自古数千年以来从未间断过,但并未有人提出过“祈福书法”这个概念,或以“祈福书法”这个独立命题来丰富祈福文化的内容。

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决定在走访中边进行书法创作学习,提升书法水平,边丰富祈福书法的理论。

经过深入对中国祈福文化的思考探索和书法实践经验总结,2001年3月,他正式将“祈福书法”的概念定型,并以“祈福书法”这一概念作为“独立命题”,研究创立了“祈福书法”,创建奠定了“祈福书法”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理论(百度搜“中国祈福书法”)。

同时他也实现了书法创作的丰收。他先后在原创出了祈福书法核心作品“五赋一经”即《快乐赋》《吉祥如意赋》《百年好合赋》《好运兴隆赋》《鸿业永续赋》《福经》之后,又陆续创作出了《品茶赋》《酒赋》《来杯酒》等作品,成为居家、茶馆,酒店餐馆钟爱之作。

1999年4月,他出差到杭州有幸参加一次书画名家小聚会,期间见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黄涌泉老先生,他当即拿出了自己的一副书法作品让老先生给个评价,老先生看作品沉思良久道:“刘连柱的书法如土中金,需要慧眼人发现。”

这个评价蕴含深意,刘先生没有惊喜,却给他提了个醒,此后出差开会他都会带上一副书法作品,让人品鉴。

2000年5月,他去济南开会,参观一场书画展时,与著名书画鉴定家关天相相遇,关老先生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于了这样一个评价:“有眼光一定会发现价值,你的书法如艺术珍珠。”

2001年5月的北京之行是他最高兴的,在人介绍下有幸见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老先生是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斗级人物,当他看到刘先生的作品时给了一个“刘连柱的书法远比一些有光环的人闪亮。”的评价。

2002年7月应邀参加天津的一场笔会,随朋友到文史馆会客时,遇到了刘光启先生,得知他是著名书画鉴定家时,他拿出自己的作品请先生指点,刘光启看后,当时微微一笑道:“时间会让艺术释放光彩,这个书法作品既是如此。”

2011年在杭州,著名书画鉴定家黄鼎曾评价说,“肉眼凡胎看不出珍贵,连柱书法需要慧眼藏家。”

php8663.tmp

php874.tmp

刘连柱概括书法真谛是:“书法的功夫在书法之外:博览群书,品古人忧怨、大雅、豪情;观江河澎湃,仰群山雄浑、坚贞;阅千民千艺千舞千技之灵动,听百鸟百兽百音百乐之天籁;掌琴棋品香茗赏百花,融身于其中,升华为其好,读碑帖观古迹悟万法,思风韵之道,常乐在其间。”

面对诸多名家的评价,刘连柱感慨说,这是他对祈福书法的执着追求的结果,所有的作品都是凝练的一种水墨精神。(记者/石兴春)


责任编辑: 陈耘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网站招聘 | 广告服务
Copyright©1999-2020神州普法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202102311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00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13580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24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00107426| | 商务合作:13011078129 | Email:szkx002@163.com
神州普法网 地址Add: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路59号 北京ONE25层
邮编P.C. 1000176 | 商务合作:1301107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