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涉及"以房养老"名义的非法集资案件因长期未结案,引发公众对司法效率与程序正义的广泛讨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中安民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自2019年案发至今历时近六年,仍未作出刑事判决。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此类案件通常应在受理后18个月内审结,该案审理周期已远超法定期限。
民事执行陷入"刑民交叉"困局
河北市民李某某的遭遇成为典型案例。2018年,其通过民间借贷向杨某某出借资金,后者将资金投入中安民生项目。尽管河北两级法院均判决借贷合同有效并支持还款诉求,但案件执行阶段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涉刑事案件"为由发回重审,最终中止审理。目前李某某持有的生效判决因关联抵押房产被刑事查封而无法执行。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致地方法院的函件中明确,对涉及中安民生案的民间借贷纠纷"统一中止审理或驳回起诉",理由是相关借贷事实是否属于刑事犯罪事实尚无定论。这与《民法典》第187条"民事责任优先"原则形成冲突。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平均审理周期达43个月,较五年前延长67%。
法律界争议"先刑后民"适用边界
多位法律专家指出,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已明确:"同一当事人因不同事实分别发生民商事纠纷和涉嫌刑事犯罪的,应当分别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华表示:"机械适用'先刑后民'可能导致民事权利人救济渠道受阻,司法公信力需通过个案公正累积。"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某分析,根据《民法典》第157条,即便债务人涉及刑事犯罪,债权人仍可主张民事权益。但实践中多地法院仍以"刑民交叉"为由中止民事诉讼。法律界担忧,这种处理方式可能造成"以刑阻民"的新型司法不公。
案件成司法改革观察样本
截至发稿,中安民生案刑事部分仍在审理中,超过200件关联民事案件处于中止状态。司法系统内部人士透露,该案涉及资金规模超20亿元,受害人逾千名,案情复杂程度远超同类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度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界限",但如何平衡刑事追责与民事救济的时效性问题仍未解决。此案的最终处理结果,将成为观察我国司法体系应对复杂刑民交叉案件能力的重要指标。
原标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华:法治建设有待持续优化
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55B87B749B14874BA629B31C8C752
责任编辑: 陈耕